保險小知識

網路投保優缺點有哪些?未來投保趨勢重點整理

瀏覽次數:69次
字體大小
網路投保優缺點有哪些?未來投保趨勢重點整理

在網路上進行交易、購物,已是許多人生活的常態,尤其在近年疫情驅動下,更使得民眾養成透過網路完成各項大小事的習慣,買保單也不例外。
網路投保自2014年問市以來,因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透過手機、電腦上網,就能完成買保單的便利性,也讓網路投保呈現爆炸化的成長。

網路投保件數向上成長,險種愈來愈多元

根據金管會統計指出,2021年網路投保總件數已超過300萬件(註1),以2021台灣人口總數2,337萬來說(註2),平均每13人中,有1人使用網路投保,可以看見越來越多人開始接納以新的管道來獲取保障。
在可投保的保單項目上,網路投保也愈來愈多元,剛開始開放時,以意外險、旅平險為主,後來隨著金管會逐漸放寬投保商品範圍,像是實支實付醫療險或是利變年金險、投資型年金保險等,讓民眾在使用網路投保時有更多的選擇。
隨著網路投保的呼聲漸漲,心裡可能開始有疑問:透過網路投保購買保單到底好不好?網路投保有什麼優缺點?在投保時又有什麼該注意的地方呢?
以下整理網路投保必知的3大優點以及2大注意事項,讓未來進行網路投保時更安心。

網路投保3大優點

優點1:商品、保額自由選,避免因業務員推銷而買了不需要的保單

網路投保就像是在電商平台購物一樣,選購、下單、付款,一站式輕鬆搞定!平時喜歡自己做功課了解知識、清楚自身需求、不喜歡與業務接觸的人、甚至不擅長拒絕銷售人員推銷的人,網路投保就是最好的神助手,無論商品、保額都能自主決定,掌握好預算,適量投保,可避免因不必要的人情壓力買到不需要的保單,導致支出過多的保費而增加經濟負擔。

優點2:投保時間、空間不受限制,不用配合業務員時間,隨選隨買更便利

一般投保如果是透過面對面銷售,都需要仰賴保險公司的業務員解說,再進行紙本簽核,流程較為繁瑣,時間、地點也需要與業務員配合,投保的即時性較不高。
網路投保免除這些痛點,投保流程簡易好操作之外,如果自己的工作屬性是下班時間難固定、工時長的話,不妨考慮網路投保來購買保障。
舉例來說,如果已規劃這個周末出外旅遊,選擇大眾運輸交通工具,因為工作太繁忙,導致出發前一個小時才想起還沒投保保險,擔心在交通的過程中可能遭遇意外,此時運用網路投保進行投保意外險就會是快速取得保障的最佳方案。

優點3:保費相對精省

網路投保少了業務員的推銷登訪,保險公司的人力成本減輕,商品的保費設計也就有了減低的彈性,因此網路投保的商品保費,相對一般傳統銷售管道的保險商品更便宜,如果是預算有限,或是想開始嘗試自主購買保險的人,網路投保是值得考慮的選項。

2大注意事項輕鬆破除網路投保缺點

注意1:部分商品只能幫自己投保,無法為家人投保

大部分的網路投保商品都規定,保單的要保人、被保險人必須是同一人,也就是說自己的保障自己買,如此一來可以避免不肖人士的不當投保。

注意2:如果保險公司沒有提供線上客服,可能無法有專人協助諮詢

如果擔心使用網路買保單的當下,沒有業務員可以詢問,對網路投保較不安、缺乏信任度的話,建議選擇有提供線上客服、或者網頁有醒目的客服電話可撥打的保險公司,補強對網路投保的安全感,一樣能享受有專人諮詢的服務。

常見網路投保6大問題一次解惑

問題1:網路投保好,還是跟業務員買好?

解答:考慮要透過業務員,或是網路投保購買保障前,建議先了解自己的個性、需求,甚至是投保的急迫程度來做判斷。網路投保適合購買商品自主性高、投保時間空間彈性自由。透過業務員則適合喜歡與真人接觸,或者需要的保險商品網路投保現況尚未開放的情況。

問題2:一定要加入保險公司會員,才能網路投保嗎?

解答:因應現行法規規定,進行網路投保前,都需要先在欲投保的保險公司網頁上,進行網路會員註冊,才可進行投保。

問題3:網路投保買保單有限制嗎?

解答:依照目前規範,有些保單例如旅平險、傷害險或一些基本的壽險,受到一定的保額限制,若有超過額度的投保需求,就要找業務員投保。

問題4:網路投保買的保單會不會無法理賠?

解答:只要在網路投保平台完成投保,與保險公司的保單契約就算成立,當發生事故時,符合保單條款載明的理賠範圍,一樣可以申請理賠。

問題5:網路投保該如何申請理賠?

解答:保險公司大多有提供線上客服諮詢的服務,保戶也可以直接撥打保險公司的客服專線,都有專人可以協助。

問題6:網路投保沒有給紙本保單?

解答:其實電子保單等同於紙本保單的效力,但如果保戶真有紙本保單的需求,也可以跟保險公司提出申請。

分享至


我適合哪些保險呢?

提供您全方位保險建議

預約專人諮詢
請輸入姓名
請輸入正確手機格式
請選擇險種

點選<請與我聯絡>則表示已閱讀個資條款隱私權聲明並且同意送出資料,同意我的個人資料將提供予安達人壽在行銷等特定目的內蒐集處理及利用

備註

註1:資料來源: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 保險局

註2:資料來源:內政部統計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