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酵菌酸是什麼?認識米酵菌酸的中毒症狀、原因與如何預防
什麼是米酵菌酸?有什麼中毒症狀,又該怎麼預防?因臺北知名連鎖餐廳「寶林茶室」在2024年4月爆出重大食物中毒案件,根據衛福部疾病管制署的追蹤統計,累計至今已有4人死亡,因食物中毒的通報件數已高達35件,其中在33起的米酵菌酸 (邦克列酸 Bongkrekic Acid, BKA) 檢驗報告中都呈陽性反應 (註1),讓米酵菌酸開始受到社會大眾的廣泛討論。
然而,米酵菌酸是一種罕見毒素,大多民眾在事件爆發後依然不了解什麼是米酵菌酸,也不免讓人擔心自己是否已在無意間吃下肚。究竟米酵菌酸是如何產生?有什麼中毒症狀,以及如何預防方式?本篇一次為您解答!
米酵菌酸(邦克列酸)是什麼?
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是一種罕見的毒素,疑似為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的起因,為了不讓群眾因為米酵酸菌中「米」字,而對米製品產生誤解,衛福部於2024年召開會議,決議將其改用英文名 Bongkrekic Acid,更名為「邦克列酸」 (註2)。
米酵菌酸(邦克列酸)是由一種稱為唐菖蒲伯克氏菌 (Burkholderia gladioli) 產生的有毒物質,唐菖蒲伯克氏菌屬於植物性病原菌,存在於自然界植物、土壤與水中,特別容易在富含脂肪酸的食物中生長繁殖,尤其是椰子、玉米、銀耳與木耳等,一旦條件合適,唐菖蒲伯克氏菌便會開始產生有毒的米酵菌酸。
而讓人警惕的是,米酵菌酸除了具有毒性外,本身的耐熱性良好,即便經過高溫烹煮也無法破壞,加上無色無味的特性,即便食入也不易察覺、令人防不勝防,也是大家對其如此關注的原因 (註3)。
吃下米酵菌酸(邦克列酸)會有什麼中毒症狀?
目前研究顯示,米酵菌酸 (邦克列酸) 的毒素主要會抑制細胞中粒線體的功能。粒線體就好比細胞的能量供給來源,一旦受到米酵菌酸的攻擊,就會導致細胞失去能量而死亡,此時身體耗能需求大的器官會最快受到損傷,如肝臟、腦部、心臟、腎臟等,而這些都是維持生命現象的重要器官,也是米酵菌酸致命的主要原因。食用初期會產生輕微的中毒症狀,包括 (註2、註4):
- 頭暈、昏睡
- 腹痛、腹瀉、血便、血尿
- 噁心、嘔吐
- 心悸、大量出汗
一天後當中毒情況嚴重時,可能引發腎臟衰竭、肝臟衰竭、心臟肌肉癱瘓,腦損傷導致昏迷、休克、死亡,據研究顯示,米酵菌酸毒性極強,僅需微量 (1到1.5mg) 便有致命危險,潛伏期範圍平均為1到10小時皆有,致死率可達30%至100%,嚴重危害到人們的性命安全 (註4)。
米酵菌酸(邦克列酸)容易出現在哪些食物?
前文中提到唐菖蒲伯克氏菌偏好在富含脂肪酸的食物中生長,且只要環境條件符合,便會開始製造米酵菌酸 (邦克列酸)。而從過去的食物中毒案例來看,米酵菌酸容易在下列的食物中出現 (註2):
- 發酵、變質的澱粉製品,大多由玉米、穀物 (糯米、小米)、麥類等製成,常見澱粉製品如粿條、河粉、麵粉、湯圓、年糕、腸粉等等
- 長時間於室溫泡發的黑木耳與白木耳 (銀耳)
- 發酵的玉米製品
- 未妥善保存的馬鈴薯製品
- 椰子製成的食品
然而,各位也無需針對上述食物感到過度恐慌,研究顯示要產生邦克列酸,環境還需要符合下列的特定條件 (註4):
- 具有唐菖蒲伯克氏菌的菌種
- 溫度在22℃至30℃之間
- 酸鹼值要落在6.5至8.0間
- 氯化鈉 (鹽度) 須小於2%
達到這些條件後,唐菖蒲伯克氏菌還需在20至50%的脂質濃度環境下才會合成米酵菌酸,當我們可以精確了解其生成條件後,就能在從源頭採取預防措施,降低中毒風險。
米酵菌酸(邦克列酸)中毒能治癒嗎?如何預防?
不慎誤食了米酵菌酸 (邦克列酸) 能夠治療嗎?以目前醫療技術尚未能根治米酵菌酸的中毒現象,僅能針對出現的中毒症狀給予減緩治療,加上米酵菌酸無色無味,又不會因為烹煮而被消滅,所以預防米酵菌酸的生成更勝於治療,根據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建議,可從下列5點做起 (註5):
- 在料理食物前要洗淨雙手,隨時保持手部清潔。
- 選用的食材需新鮮,不使用變質、腐敗、逾期食材,尤其是澱粉製品。
- 長時間浸泡食材建議置於冰箱中,以免毒素產生。
- 料理時應充分加熱,並儘速食用完畢。
- 有剩餘的食物要趕快放到冰箱中保存。
只要將食物妥善保存,掌握低溫儲存、不要放置過長時間等大原則,可有效預防邦克列酸的生成,再者,若有食品需要先以水泡發 (乾貨如木耳、香菇等),切忌放置室溫太久,且泡發後也要立刻烹煮,以免變質。如果發覺食物已有變質跡象或異味產生,請馬上丟棄,千萬不要心存僥倖,危害到自身或家人的身體健康喔!
不知道要保什麼?
來看我們推薦給您的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