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隨著全球疫情與經濟的不確定性,更突顯了緊急預備金的重要。而在生活中總是有些不期而遇的挑戰,可能是突如其來的失業、一場意料之外的疾病,或是家中急需一筆維修費用。當這些狀況發生時,若缺乏財務緊急備用金使用,那巨大的壓力與焦慮感便會隨之而來,甚至可能打亂長遠的人生規劃。
然而,緊急預備金究竟要準備多少,才能成為面對未知風險時的堅實後盾?而又該如何計算所需金額,是否有公式可以幫助?建立充足的緊急預備金,是實現財務安全、安心追求人生目標的第一步,現在就讓我們一起用緊急預備金計算公式,幫助你準確算出備用金要準備多少,才能讓你在風雨來臨時,為自己和家人撐起一把可靠的保護傘!
緊急預備金是什麼?重要嗎?
所謂的「緊急預備金」,又被稱為「安全存款」。是指一筆特別預留、具有高度流動性的資金,其唯一目的是應對突發、非預期且必要的開支。而緊急預備金的性質,特別用來強調「緊急」與「預備」2大目的。
故緊急預備金,就如同個人財務的「安全網」或「財務免疫力」,主要是在提供緩衝,抵禦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意外狀況。故不應用於計劃性的消費(如:度假、購物)或任何形式的投資。然而,緊急預備金的重要性,可用以下5大方面來說明:
👉應對突發事件
要知道,人生中充滿各種變數,而緊急預備金的首要功能就是提供立即的財務支援,以應對各種突發狀況,例如:
事件 | 說明 |
失業或收入驟減 | 面臨非自願離職、公司放無薪假或業務收入不穩定時,預備金能維持基本生活開銷 |
醫療急需 | 突發疾病、意外傷害,需要支付健保無補助之自費醫療、手術費或長期照護費用 |
意外事故 | 如:車禍後的維修費、醫療費,或是其他意外導致的額外支出 |
緊急維修 | 維持生活所必需的房屋(如:漏水修繕)或交通工具(如:汽車維修)的重大修理 |
家庭變故 | 家人遭遇困難需要經濟援助,或緊急處理其他家庭事務 |
其他意外 | 如:法律訴訟費用等 |
👉提升安全感、減輕壓力
當自己擁有一筆足以應對意外的備用金,就能顯著降低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焦慮感,並帶來心靈上的平靜與安全感。而這種心理上的穩定,能讓大家在面對困境時能更冷靜地思考,做出更明智的決策,例如:失業時,不會因為經濟壓力而倉促接受不適合的工作。且在缺乏備用金的情況下,也可能會帶來無助和失控感,往往成為壓力與焦慮的主要來源。
👉長期目標,降低負債風險
許多理財專家強調,在進行任何投資前,都必須先建立起足夠的緊急預備金。由於市場存在波動性,投資通常需要較長時間才能看到回報。若在市場低迷或投資尚未獲利時,遭遇緊急狀況需要用錢,就可能會被迫在不理想的時機變賣股票、基金或其他資產,導致實際虧損。且擁有充足的預備金,不僅能在遭遇緊急狀況時發揮作用,更可預防在走投無路時申請借貸,從而陷入更深的債務循環中。
緊急預備金要多少才夠?計算公式看這邊!
緊急預備金目標金額準備,相當於3~6個月的「必要」生活開銷。在此範圍的考量基礎下,通常是參考平均失業週期(約需數月時間尋找新工作)以及提供足夠的緩衝時間來應對多數突發狀況。但這只是一個基礎計算方式,實際金額還是應根據個人或家庭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
必要開銷如何計算?
計算預備金的第一個動作,就是要精確估算每月「最低限度的必要花費」。這是需要誠實地檢視日常支出,並將之區分「需要」與「想要」兩種。通常需要納入計算的必要開銷項目,會包含以下項目:
居住費用 | 房租或房屋貸款月付額 |
基本飲食 | 每月伙食費(在家烹飪或外食) |
公共事業費 | 水費、電費、瓦斯費、社區管理費等 |
交通費用 | 上下班通勤、必要外出的交通支出(油錢、大眾運輸費用) |
通訊費用 | 手機月租費、網路費等基本通訊開銷 |
保險費用 | 健保費、勞保費、國民年金與必要的商業保險(如:醫療險、意外險)的保費 |
必要債務償還 | 如:學貸、車貸、信貸等月付額 |
基本個人用品 | 維持基本個人衛生與健康的必要開銷 |
子女相關 | 若有子女,需包含基本的教育費、學費、托育費等 |
長輩照護 | 若需負擔長輩的孝養金或長照費用 |
在計算時,務必優先排除非必要的彈性支出,例如:娛樂費、旅遊費、治裝費、外食聚餐費、非必要的訂閱服務等。值得注意的是,在緊急情況下,真正造成財務危機的往往不是日常的伙食或雜支,而是金額龐大且無法輕易停止的固定支出,特別是房屋貸款、保險費、車貸等。故在估算每月必要開銷時,務必準確計算這些大額固定成本,以避免低估所需的預備金總額。
計算公式看這邊!
緊急預備金目標金額 = 每月最低必要花費 × (目標月數,通常為3~6個月)
舉例來說,若每月最低必要花費為NT$30,000元,目標是準備6個月的預備金,則目標金額則為:NT$ 30,000 × 6 = NT$180,000。
臺灣不同族群計算範例
以下根據臺灣常見生活型態,提供預備金計算的參考範例(實際數字請依個人狀況調整):
- 20世代單身小資族: 剛出社會,開銷相對單純(如:月花費NT$30,000),工作轉換彈性較大。
✅建議目標:3個月
✅計算:NT$30,000 × 3 = NT$90,000
- 30世代雙薪無子女家庭: 共同負擔生活開銷與房貸/房租(如:月花費NT$75,000),風險由兩人分攤。
✅建議目標:6個月。
✅計算:NT$75,000 × 6 = NT$450,000(可兩人平均分攤,每人約 NT$225,000)
- 40~50世代三明治族(有子女、長輩): 家庭責任最重,開銷項目最多元(房貸、子女教育、長輩照護、醫療保險等,如月花費NT$165,000)。
✅建議目標:至少 6 個月。
✅計算:NT$165,000 × 6 = NT$990,000(若為雙薪,可兩人平均分攤,每人約NT$495,000)
緊急備用金如何存?5大策略要知道!
當確立緊急預備金的目標金額後,下一步就可以開始進行儲蓄動作。但對許多人而言,在薪資有限或開銷較大的情況下,存錢可能會是一項艱鉅的挑戰。若是可以透過一些實用的策略,則可以幫助你更有效率、甚至更輕鬆地達成存錢目標。推薦可使用以下常見的5種累積緊急預備金策略:
1. 制定預算與追蹤開銷
俗話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首先要先了解金錢的流向。建議至少花1個月的時間,詳細記錄所有支出,並找出哪些是必要花費,哪些是非必要開銷。再透過50/30/20法則,在累積緊急預備金的階段,將20%的資金優先投入緊急預備金帳戶,直到達標為止。
💡50/30/20法則:將稅後收入的50%用於「需要」,30%用於「想要」,剩下的20%用於「儲蓄與還債」。
2. 自動化儲蓄
此為最常被推薦且極為有效的「無痛儲蓄法」之一,原理是利用銀行的自動轉帳功能,在每月薪水入帳的當天或隔天,自動將一筆固定金額轉入指定的緊急預備金帳戶中。此方法巧妙地透過自動「先存再花」,將儲蓄視為像繳帳單一樣的固定支出,減少了需要決定是否存錢的環節,克服了容易拖延或受誘惑的天性。
3. 削減非必要開銷
檢視「想要」類別的支出,例如:減少外食次數、自己帶便當、取消少用的影音串流或健身房會員資格、購物前思考是否為必需品並延遲購買(先放入購物車不結帳)等。並將這些省下來的錢,全數轉入緊急預備金帳戶。
4. 增加額外收入
可利用下班時間或週末從事副業、接案、打工,或是將家中不再需要的物品出售,甚至爭取加薪或尋找更高薪的工作。重點是將這些額外賺取的收入,優先用於加速累積緊急預備金,而非增加消費。
5. 設立專款專用帳戶
強烈建議為緊急預備金開設一個獨立的銀行帳戶,與日常支出帳戶分開管理,其好處為:
- 避免誤用: 將預備金存在專用帳戶,可以有效避免不小心將其花在日常開銷上。許多專家建議此帳戶應遵守「只進不出」的原則,除非發生真正需要急用的緊急狀況
- 追蹤進度: 獨立帳戶讓儲蓄目標和進度一目了然,更容易管理與維持動力
- 搭配自動化設定: 設定自動轉帳,將資金從薪資帳戶轉入此專用緊急預備金帳戶
- 分開存放: 將不同用途的資金(如:生活費、預備金、投資金、旅遊基金)分開管理,可使財務狀況更清晰透明
緊急預備金放那裡才安全?如何適當調整?
要知道,選擇存放緊急預備金的地點,必須要緊守2大原則:
- 安全性: 本金必須獲得保障,不能有虧損的風險。而這筆錢的目的是應急,而非追求高報酬,故能承受風險的能力極低。
- 流動性:在需要用錢時,能夠快速、方便地取出資金,且不會有重大的懲罰或損失。
緊急預備金存放推薦
工具選項 | 高利率活存數位帳戶 | 銀行定期存款 | 貨幣市場基金 | 家中少量現金 |
流動性 | 極高 | 中 | 高 | 極高 |
安全性 | 極高 | 極高 | 高 | 低 |
風險 | 存款保險 | 存款保險 | 極低 | 易失竊/損毀 |
潛在報酬 | 中低 優於一般活存 | 中低 通常略高於活存 | 低 通常介於活存與定存間 | 無 |
優點 | 利率較佳、存取極方便、安全 | 本金絕對安全、報酬穩定 | 流動性佳、風險低、報酬通常優於活存 | 立即取得 |
缺點 | 利率/額度有上限、優惠可能會變動 | 提前解約利息打折、流動性較差 | 無存款保險、報酬浮動、可能略低於高利活存/定存、或有最低申購額 | 風險高、無利息、通膨侵蝕 |
緊急預備金適當調整,才能確保隨時夠用!
緊急預備金並非一勞永逸的任務,而是需視個人的生活狀況、收入支出結構以及外在經濟環境都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改變。故定期檢視並適時調整緊急預備金,才能確保這道財務安全網有效。
最初計算的預備金目標,是基於當時的個人狀況。但生活是不會靜止不變的,去年夠用的金額,今年可能因為生活成本上升或家庭責任增加而變得不足。若不定期檢視,預備金可能無法在真正需要時發揮應有的保護作用。故建議至少每年進行一次全面的財務檢視:
- 收入變動: 無論是加薪、減薪、轉換工作導致收入增減,都可能影響生活或儲蓄能力,進而影響預備金需求。
- 家庭狀況改變: 結婚、離婚、新生兒誕生、領養子女、子女開始上學等,都會顯著改變家庭的開銷結構與責任。
- 居住狀況改變: 搬家、租金調漲、購買房產(房貸)等,都會直接影響居住相關固定支出。
- 依賴人口變化: 需要負擔年邁父母的照護費用,或子女成年獨立不再需要扶養。
- 重大開支或負債變化: 購買汽車(車貸)、償還完畢某項貸款,或出現新的健康狀況導致醫療費用增加。
- 明顯的通貨膨脹: 當物價持續上漲,原有的預備金購買力會下降,就會需要提高目標金額以維持相同的保障。
緊急預備金常見QA
Q1. 怎樣才算是可以動用預備金的「緊急狀況」?
緊急預備金的動用時機,必須嚴格把握「非預期」且「必要」兩大原則。緊急預備金不是一個可以隨意取用的小金庫,也不是用來滿足慾望或支付計劃性開銷的帳戶。在動用預備金前,可以先問自己以下3個問題,唯有三者皆是,才應考慮動用緊急預備金:
- 這筆支出是非預期的嗎?
- 這筆支出是絕對必要的嗎(攸關生存、健康、工作)?
- 是否沒有其他更合適的資金來源(例如短期內可動用的其他儲蓄)?
Q2. 應該優先建立緊急預備金,還是優先償還債務?
普遍的建議是採取一個平衡且分階段的策略,而非絕對的2選1。建議可以先建立一個小型安全網,再償還最昂貴的債務,然後再鞏固完整的安全網,是兼顧風險管理與財務效率的務實做法。亦可根據以下步驟思考動用順序:
- STEP1. 建立「迷你」緊急預備金: 無論負債情況如何,都應先存下一筆小額的啟動預備金。目的是為了應對日常的小意外(如:機車小修、臨時看診),避免在還債期間因為一點小狀況就必須再次借貸(尤其是高利貸),導致還債計劃中斷。
- STEP2. 集中火力償還「高利率」債務: 在擁有迷你預備金後,應將大部分可儲蓄的資金,優先用於償還利率最高的債務,例如:信用卡循環利息、現金卡、高利信貸等。
- STEP3. 建立「完整」的緊急預備金: 當所有高利率債務清償完畢後,應將儲蓄重心轉回建立完整的3~6個月(或符合個人需求的月數)緊急預備金。
- STEP4. 處理低利率債務與開始投資:在擁有完整的預備金後,開始按部就班地償還利率較低的債務(如:學貸、房貸),同時可考慮將部分資金用於長期投資規劃。
Q3. 緊急預備金到底要存多少才算「足夠」?是不是越多越好?
緊急預備金,並非越多越好! 雖然擁有較多的預備金,能帶來更高的安全感,但並非毫無上限。當預備金累積到遠超過個人實際需求(例如:超過1~2年的開銷)時,過多的現金長期閒置在低報酬的帳戶中,會損失透過投資獲得長期增長的潛力,且其價值也會被通貨膨脹逐漸侵蝕。故應以「適足」而非「極大化」為目標,並提供充足的安全感以應對合理預期的風險。
緊急預備金在個人財務規劃中,不僅是應對失業、疾病、意外等突發狀況的財務緩衝,更是維持生活穩定、保護長期目標、降低心理壓力的重要工具。只要依據本文提供的緊急預備金公式計算,就能知道自己要存多少備用金,才為自己打造一個穩固的財務安全網,真正掌握自己的財務人生。建立緊急預備金不必追求一步到位,重要的是讓我們一起從今天開始行動吧!
📖延伸閱讀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