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視力健康,了解四大眼疾種類及預防方法
眼睛是我們接收訊息的主要窗口之一,視覺更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感官,與此同時暴露在外的眼睛卻也十分脆弱,許多內、外因素都有可能導致眼睛受損或眼疾,進而造成視力衰退,嚴重可能導致雙目失明。常見的眼科疾病種類有哪些,發生時會有什麼症狀,我們又該如何預防眼疾發生呢?本篇就來帶大家一探究竟吧!
健康隱患: 不可忽視的眼科疾病
視覺的好壞取決於眼睛的健康狀態,健康的眼睛則需要有良好的用眼習慣來維持,隨著科技進步、網路資訊蓬勃發展,電子設備的功能越來越多元,無論是工作、娛樂、社交或是學習新知,幾乎只要一台智慧型手機或是平板都能包辦,這也直接改變人們對於3C產品的使用習慣,往往上班時候緊盯著電腦報表,下班通勤時看著手機,晚上回家對著電視,甚至睡前還在追著平板裡最新一檔的實境秀,一整天眼睛幾乎都是近距離面對電子產品,這樣的用眼習慣使得眼疾在現代人群中變得更加普遍,甚至開始有年輕化的趨勢。
根據衛生福利部發布的「世界視覺日衛生福利統計通報」數據顯示,台灣國小一年級每4人就有1人視力不良,國小六年級已突破60%,國中三年級視力不良人數更是成長至78%,高中三年級學生視力不良率已逼近85%,視力不良更有可能增加日後罹患青光眼、白內障等眼疾的機率,儼然已成為國人的健康隱患,不可輕忽喔!(註1)
常見的眼疾種類有哪些?
眼睛長期暴露在環境中,十分容易受到外界有害物質的感染侵害,如砂眼、結膜炎、角膜炎等等,造成眼睛紅腫發炎等各種不適感;而另一種眼疾種類則是直接影響到眼球內部結構,進而導致視力受損,最普遍像是屈光不正,包括近視、遠視以及散光,都屬於屈光不正的影響,其他如白內障、青光眼等,也是國人常罹患的眼科疾病,以下整理了4種常見眼疾的成因與症狀:
眼疾最大宗:屈光不正
屈光指的是當光線進入兩個不同折射率的物質時,路徑會發生偏折的現象,在視力正常狀況下,光線經過眼睛產生屈光將影像聚焦在視網膜,就讓我們能清楚看到物品,若影像聚焦在視網膜前,便是俗稱的近視,若聚焦在視網膜後,則稱為遠視,而屈光表面不規則導致影像有疊影,即為散光的症狀。
造成屈光不全的原因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如散光與遠視通常為先天遺傳影響;近視則多半是因後天環境導致,如用眼習慣不當、長時間近距離視物等。而屈光不正最明顯的症狀就是無法清楚看東西、會有模糊、疊影的狀況,而近視也是誘發其他眼疾的潛在風險。(註2)
眼睛老化現象:白內障
白內障是常見的眼疾之一,造成白內障主要是因為眼球水晶體老化、結構改變,導致原本透明的水晶體出現混濁、增厚,透光性變差的現象。主要症狀就是視力模糊、畏光、褪色,看不清楚周遭事物。近年來因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的緣故,導致眼球提早老化,罹患白內障的年齡已有逐漸下降的趨勢。(註3)
眼壓過高導致:青光眼
青光眼是因為眼球眼壓過高,導致壓迫到視覺神經,使得視力受損的眼科疾病,分為慢性與急性青光眼兩種,可能的成因很多,如家族遺傳、近視、糖尿病等,然而慢性青光眼在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往往發覺後視神經已受損嚴重,需長期以藥物控制。常見的症狀有周遭視力開始模糊、視野逐漸縮小、眼角餘光無法視物。(註4)
常見視力殺手:黃斑部病變
黃斑部位在視網膜中央的感光區,是視覺感受最敏感的區域,也是視野成像的主力角色。黃斑部病變是十分常見的眼疾,可能誘發的成因很多,如年齡老化、遺傳、不良的飲食習慣、紫外線傷害,或是白內障手術後,都有可能造成黃斑部病變。主要症狀有視覺扭曲、視力障礙、視野改變、色覺異常等等。 (註5)
預防眼科疾病,養成良好用眼習慣
許多常見的眼疾在初期狀況都十分不明顯,一旦確診往往已相當嚴重,所以預防眼疾便顯得格外重要,除了定期檢查眼睛、視力追蹤外,也需要培養良好的用眼習慣:
1. 良好作息,早睡早起可幫助體內激素分泌正常運作。
2. 均衡飲食,黃綠色蔬果與深海魚類對於眼睛都十分有助益。
3. 適度休息,不過度使用眼睛,做到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
4. 定期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掌握眼睛最新健康狀況。
除了做好上述的預防措施外,風險控管也是十分重要,為減緩日後為醫治眼科疾病而產生的醫療費用,可趁眼睛狀況良好時儘早規劃眼科相關保險,以達到最全面的保障喔!(註6、7)
延伸閱讀:
青光眼是什麼?一次了解症狀前兆、原因與治療方式
黃斑部病變症狀有哪些?掌握四大重點有效預防
不知道要保什麼?
來看我們推薦給您的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