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風吹過都會痛」這是痛風急性發作時的症狀。痛風在古代是一種富貴病,在飲食豐盛的現代,平民老百姓也會得到痛風。痛風不只是劇痛而已,還是體內長期尿酸偏高的警訊,如果一直任由其發展而不改善,嚴重者有可能造成腎臟損傷、關節變形,不宜輕忽。
什麼是痛風?
尿酸鹽結晶是尿酸長期沉積形成,代表血液中尿酸含量過高,可能有兩種可能引起,一是生成量過大,一是尿酸排除速度太慢,無法順利隨著尿液排出體外,於是滯留體內生成「高尿酸血症」。
高尿酸血症不僅會導致尿道結石、腎臟病變等疾病,也是引發痛風的主要原因。若是尿酸鹽結晶沉積在在關節和周圍組織中,便會引發紅、腫、熱、痛等發炎症狀,導致關節疼痛、腫脹及紅腫,即是俗稱的「痛風」。
然而,高尿酸血症雖會提高罹患痛風的可能性,但也不一定會導致急性痛風發作(又稱痛風性關節炎),不過仍是常見的慢性代謝性病,是繼三高之後的第四高。定義上,成年人血清尿酸值大於7.0 mg /dL,即是尿酸偏高的高尿酸血症(註1)。
痛風有什麼症狀或前兆?
痛風發作時,連風吹過都會痛,患者常常在原地動彈不得,常見症狀是「紅腫熱痛」,只要有發作過的人,很難忘掉這種痛楚。疼痛位置最常發生在腳的大拇趾第一節關節處,但其他關節如腳踝、膝蓋、手腕、手肘以及腳背等部位也可能受痛風發作影響,這是尿酸沉積在關節處形成尿酸鹽結晶,進而引起發炎、疼痛的現象。
發作前,有些人會有關節處搔癢、灼熱前兆,因痛風發作常是「來去一陣風」感受,從灼熱感到劇痛常是短短的幾個小時之內發生。而痛風發作時除了典型的關節疼痛外,還可能伴隨關節周圍腫脹、發紅發熱,以及關節僵硬、關節活動受限等,部分患者有機會併發倦怠、發高燒、畏寒等症狀,即使痛風發作後這些症狀仍可能持續數天,進而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註2)。
如何分辨痛風?
難道關節處出現紅腫熱痛症狀,又有比一般發炎更為強烈的痛感,就會判定是痛風嗎?或是透過抽血就能檢查出來嗎?從醫學治療觀點,即使血中尿酸濃度高於7.0 mg /dL,也未必每個人都會發作急性痛風(註3),尤其是發生在強烈運動、大吃大喝、飲酒之後的劇痛,雖然民眾可以從疼痛程度猜測可能是痛風發作,也未必是痛風引起,仍然必須就醫診治,經抽取患者關節液進行檢查,在關節液中找到尿酸的結晶,才能算是百分之百確診。
此外,根據臨床症狀可將痛風分成4個階段(註4),且若不及時遏止病情惡化,痛風症狀將會逐漸加重,對生活產生更大的影響:
1.無症狀高尿酸血症期
此階段血液中的尿酸濃度過高,但尚未出現任何明顯症狀,故無需使用藥物治療。此時關節處可能還沒沉積尿酸鹽結晶,因此容易被患者忽略,但若不改變飲食習慣或是減重等行動,一旦尿酸鹽結晶開始沉積於關節處,便會導致痛風發作。
2.急性痛風關節炎發作期
此階段典型特徵是突然且劇烈的關節疼痛,疼痛部位常見於大拇趾關節,但其他關節如腳踝、膝蓋或手指也可能受到影響。關節處會出現紅腫熱痛,感受極度不適,甚至無法行動直至症狀緩解。
3.痛風緩解期
是指兩次急性痛風發作之間的無症狀期間,此階段痛風症狀消失,期間可能長達數十年。然而,此時關節處的尿酸鹽結晶並未完全消失,如果不及時治療或控制尿酸含量,可能會再次導致痛風發作,且發作次數可能會越來越頻繁。
4.慢性痛風石關節炎期
若痛風未經治療或控制不佳,便會演變成慢性痛風。在多次反復的急性發作後,關節處或軟組織內可能形成痛風石(即大量尿酸鹽結晶長期堆積而成),導致關節變形、功能受損,甚至引起慢性關節炎等症狀。
而為了確定是否罹患痛風及其嚴重性,通常會採用以下幾種檢查方法:
- 關節液檢查:在急性發作時,可藉由抽取關節液,並在顯微鏡下檢查是否有針狀的尿酸鹽結晶的存在。
- 血尿酸濃度測定:測量血液中的尿酸濃度是評估高尿酸血症的主要方法,不過血尿酸濃度不一定能直接確診為痛風,因急性痛風發作時,血液中尿酸濃度可能並不高,還需結合臨床症狀和其他檢查結果一同進行判斷。
- 影像學檢查:如X光、超音波或電腦斷層檢查等,可以幫助確認關節損傷的範圍及是否有痛風石的存在,特別是於慢性痛風石關節炎期,影像檢查能協助評估病情嚴重程度。
哪些人是高危險群?
前面提及痛風的主要原因是血液中尿酸濃度過高,使得尿酸鹽結晶在關節和組織中沉積,進而引起發炎和劇烈的疼痛感,然而導致尿酸升高的原因有:
1.尿酸生成過多
如果飲食中含有大量高普林食物,如紅肉、海鮮、內臟、菇類和豆類等,會導致尿酸合成過多。此外,先天遺傳、血液疾病、過度運動等,都有可能產生大量的尿酸。當生成的尿酸超過身體能夠處理的量時,尿酸濃度便會升高,增加痛風發作的風險。
2.尿酸排泄減少
腎臟是主要負責尿酸排泄的器官,當腎功能下降時,尿酸的排泄能力減弱,導致尿酸滯留在體內;另外,一些藥物如利尿劑等等,也會促使代謝加速,導致尿酸濃度升高。此外,肥胖、飲酒過量與先天體質等因素,也會導致無法有效排出尿酸,符合條件的族群要特別留意。
而根據尿酸升高的原因並結合臨床調查,可發現痛風發作次數每個人都不盡相同,有人一生中可能只發作過一、兩次,有人卻是常常發作。臨床研究指出,好發族群以受到遺傳基因影響比例最高,約10~25%,必須嚴加控管尿酸值(註5)。另外,有些人是長期高尿酸血症,由於沒有明顯症狀、痛風機率也不高的情況下,反而容易忽略高尿酸對身體的慢性影響。改善痛風必須從以下幾點做起:
- 留意高普林食物:可選擇低普林食物並保持均衡的飲食,避免攝取高普林食物,如海鮮、紅肉、內臟、菇類和豆類,可減少體內尿酸生成,從而降低痛風發作的風險。
- 避免過量飲酒:飲酒過量會影響尿酸的排出,更是誘發痛風發作的原因之一,因此應儘量避免或減少飲酒,特別是在已經患有高尿酸血症或痛風的情況下。
- 定期就醫追蹤與藥物治療:透過定期就醫,監測血尿酸濃度,及早發現尿酸偏高的問題。必要時,醫生會開立降尿酸處方藥物,幫助控制尿酸濃度,從而減少痛風發作的機率。
- 長期控管三高:高尿酸血症常與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即三高)同時出現,這些代謝性疾病常與痛風相伴發生。因此,長期控制血壓、血糖和血脂不僅有助於預防三高,還能降低痛風的發生率。
痛風飲食這樣吃
早年的痛風飲食建議是少吃豆類、少吃菇類,近年來與時俱進的觀念是均衡飲食,六大類食物都要均衡攝取,更強調少鹽、少脂肪、少普林食物(海鮮、紅肉、內臟、菇類、豆類)、少吃甜食、戒酒,同時要控制食量、不要暴飲暴食,避免肝臟快速生成大量尿酸,誘發痛風的發作。
充足的水分可以避免血液中的尿酸濃度過高,有助於尿酸的排除,依個人體重的不同,成人每日建議飲水量至少在2000c.c.以上。痛風患者如果想要減肥,應諮詢營養師,避免不當節食,減低醣類攝取,會使身體組織加速分解,反而產生更多尿酸(註6)。
痛風應對策略:飲食、生活管理及藥物治療
如何有效應對痛風?可從飲食、生活管理及藥物治療等3層面進行,不僅能協助預防痛風的發作,還能在發作時提供及時的緩解喔!
飲食管理:
- 避免高普林食物:如紅肉、海鮮、內臟、豆類和菇類
- 攝取低普林食物:如蛋奶類、菠菜、蘿蔔、水果和全穀類食物
- 充足飲水:每天至少2,000c.c.,有助於尿酸排泄,減少尿酸鹽結晶
生活方式調整:
- 維持健康體重:避免肥胖,增加痛風風險
- 適度運動:可幫助控制體重,但要避免劇烈運動,導致尿酸合成過快
- 戒酒或適度飲酒:可助於降低尿酸水平,減少痛風發作風險
藥物治療:
若必要醫師會依據病情程度進行藥物治療,常見藥物如下(註7):
- 抑制尿酸合成:如Allopurinol或Febuxostat
- 增加尿酸排除:如Benzbromarone及Probenecid
- 尿酸分解:如Pegloticase
此外,定期檢測尿酸濃度與後續追蹤也十分重要,也須遵循醫師指示正確用藥,以確保藥物的療效,才能降低痛風對生活的影響。
重視痛風潛藏問題
不要以為痛風緩解以後,就沒事了,甚至不予理會,應該要儘速就醫確診,以免跟其他類似的關節炎混淆,錯失治療先機。痛風發作的背後,可能潛藏長期尿酸過高或基因遺傳問題,甚至可能造成痛風石等骨關節病變,若能趁早控制,就能避免不易逆轉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