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並且處在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碰撞點上,每年平均發生約2萬多起大小規模不等的地震 (註1),對於居住在臺灣土地上的我們,學習如何與地震共處,了解地震原因、地震防災等相關知識,都至關重要。本篇文章將與各位解析為什麼會發生地震,當地震來襲時該怎麼辦?要怎麼躲藏才安全?掌握充分的防災應變措施,確保自己與家人的人身平安喔!
為什麼會地震?地震原因解密
2024年4月3日在花蓮發生規模7.2的大地震,地牛翻身全臺有感,相信不少人仍是心有餘悸。不過為什麼會有地震發生?若從引發地震的原因來看,可分為自然地震與人工地震(如核彈試爆)兩大類,而自然地震中又可分為 (註2):
1.構造性地震:由地球內部應力推動板塊,運動過程中造成板塊推擠、分裂或錯動而引發的地震。
2.火山地震:由火山活動時內部岩漿噴發、熱力作用所導致的地震。
3.衝擊性地震:外來衝擊所引起的地表震動,如隕石撞擊。
自然地震中又以構造性地震最為常見,也是臺灣發生地震最主要的類型,因臺灣恰巧位在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邊界,在兩個板塊互相推擠的影響下,成為地震十分頻繁的地區。一旦板塊堆擠的力量大於岩層可承受的限度時,便會導致岩層斷裂或是錯動,同時釋巨大的能量。當這股巨大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傳達到地表,便會造成地面劇烈晃動,引發地震現象。
地震來臨前會有預兆嗎?
相信各位多少都聽過所謂的「地震預兆」,每當地震發生前各地都會傳出目擊或是聽到些許異象的發生,綜合歸納出下述幾個可能發生的現象 (註3、4):
1.動物的異常行為:動物在感官神經較人類來得敏感,可能提前產生過度興奮、驚恐、群體騷動或遲緩等反常現象。或是因所處環境發生變化而改變生物行為,如蚯蚓成群爬出等。
2.地下水位變化:岩層錯動可能導致地下水位突然下降、升高或造成攪動,可能導致如井水外湧、乾涸、翻湧冒泡,或是顏色、氣味的改變。
3.發生地鳴:地震能量以波動方式傳導,可能引發空氣震動,發出如大車行駛的重低音、大風呼嘯等異響。
4.出現不明氣體:岩層錯動可能導致原本穩定存在於地底的氣體被釋出,可能具有白、黃等多種顏色,或是伴隨異味或聲響。
然而,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以上列舉的異常情況並不能作為地震發生前的絕對信號,儘管多有目擊紀錄,但其與地震的絕對關聯性仍有待考究與驗證,且有時引發異常原因錯綜,存在太多變數,因此僅作為地震預兆參考,大家不宜過度恐慌喔!
地震來了該怎麼辦?「趴下、掩護、穩住」防護3動作
地震發生時該怎麼辦?地震發生時往往令人措手不及,反應時間相當有限,因此各位優先要確保的是自身安全,首先保護頭、頸部,若發生在室內需熟記「趴下、掩護、穩住」(DCH)等3大防護動作 (註5),並小心遠離大型家具、電器、燈具或是貨架等,以免倒落壓傷。
- 趴下(DROP):降低自身重心,避免晃動不穩而跌傷。
- 掩護(COVER):找尋穩固的桌下、牆角空間,尋找掩護,避免掉落物砸傷。
- 穩住(HOLD ON):除非所處環境十分不安全,否則地震晃動時請避免再移動,若躲於桌下可握著桌腳,當桌子晃動時人可隨之移動,確保防護屏障的完整。
地震發生時,室外空間會比室內空間相對安全,但也需留意上方掉落物如招牌、磁磚等,並儘速離開樹下、橋下、大樓旁等較危險區域,如手上有書包、公事包等,請立即舉起保護頭部,然後放低重心、靜待至地震結束後再移動。如果剛好在移動的交通工具上,同樣也是依照「DCH」3動作進行自我防護,不要過度驚慌以免造成推擠傷害。
地震發生後應變措施,確保震後自身安全
地震過後也不能掉以輕心,通常會有若干餘震陸續發生,仍要隨時提高警覺並進一步採取應變措施,來評估損害程度以及確保後續人身安全 (註5)。
1.優先確認自身與家人有無受傷,是否安全或是需要協助。
2.將瓦斯、天然氣等開關先行關閉,以免因管線破損造成外洩。
3.確保生活用水,地震過後可能會需要檢修管線、修復等原因採取限水措施,可預先儲水以免不時之需。
4.通常地震發生後會有大量且混亂的訊息,請以政府官方釋出的最新資訊為主,切勿輕信謠言或散播不實訊息,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5.若所處環境已不安全,在關閉電源與瓦斯,並且拿取救難包及必要物品後,儘速離開,至緊急避難所等待進一步消息。
地震後掌握正確的應變方法,盡量避免造成更大的財產損失,關鍵是需保持冷靜,並迅速採取行動,以自身與家人生命安全為優先考量永遠是最重要的。
地震防災措施不可小覷,關鍵時可保住性命
地震絕對是種令人畏懼的自然災害,但我們可透過正確的防災措施和準備,來降低災害發生時的風險與損失,進一步保護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如平時可多參與社區的地震演練,熟悉逃生路線和社區避難所的位置,平日可預先準備緊急避難包,存放飲用水、乾糧等必需品和急救藥物。再者,選擇房屋時需挑選抗震性能良好的物件,家中的大型家具如書櫃、酒櫃等可預先加固,以免地震中傾倒,造成二度傷害。
上述這些看似微小的防災舉動,卻能在關鍵時刻發揮極大的作用,成為地震時的救命保險。我們無法阻擋大自然的威力,但可以為自己和家人預先爭取最大的生存機會,以及提升社區的防災意識和能力,地震來臨時便能攜手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