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聰明保保險,保費花在刀口上
保險是一個繳費時間可長可短、保費可大可小的金融商品,民眾該如何聰明保保險,買對自身的保障,將保費花在刀口上呢?
台灣每人手上平均保單張數居於全球之冠,但是2021年最新調查中,台灣受訪者認為自己遭受意外事故時享有足夠保障的比例只有8%,低於全球的平均13%(註1),可見許多人在購買保單前,對自身需求或保障內容沒有完全的認識與了解,以致發生事故時有保障不足、花錯錢的落差感。
聰明保保險三大要訣
為了降低買錯保單的機會,每次購買保單前,只要謹記3大要訣,並逐步一一檢視,就能讓保障貼身又隨行:
想:清晰保險功能、買保險的目的
想聰明保保險,第一步就是了解保單的功能,以及自己投保保險的目的。保單的功能建議一定要詳細了解保單條款裡面的名詞定義和理賠條件。並分析自身買保單的目的,分為近程與遠程:當下急迫轉嫁的風險是哪一種?未來還有可能面臨哪些風險?
盤:清點個人與家庭必備的基本保障
一個人隨年齡、身分的轉變,還有對家庭的重要性,需要的保障內容也跟著變化,因此接下來,就是清點個人與家庭必備的基本保障為何,以及目前已規劃的保障。舉例來說:
學齡兒童或青少年不是家庭主要收入來源,如果是轉嫁人身風險為目的的壽險商品就不見得是這個族群的優先選擇,但生病住院可能較有機會頻繁遇到需花費不少醫療費用的狀況,因此規劃醫療相關險種相對必要且有用。
身為家庭主要經濟來源的父母,需要考慮萬一哪天自己無法再是家庭支柱,投保壽險就相對必要,同時也要檢視之前買的醫療險是否可因應現在與未來醫療變化,是否有需要強化或升等?
算:計算自己與家人合理的保費負擔
保險的目的在於轉嫁風險、減輕未來經濟壓力,如果購買保單前沒有事先規劃好預算,以致個人或家庭負擔過多的保險費用,反而又會成為當下另一種壓力。最常見的估算方式,即是「雙十原則」-年繳保費不超過年收入的十分之一、壽險保額至少為年收入的10倍。
舉例來說,若年收入為70萬元,則每年繳的總保費金額最好控制在7萬元以內,而壽險保障至少700萬元起跳,這就是「雙十原則」的實際應用。它的好處是讓民眾以最快速度理解保費與保障內容的合理距離;但要特別提醒的是,這是一個「通則」,若個人已找出自身需求與基本保障,想依此調整保費支出與保障內容,當然也沒問題,而且是量身訂作的評估方法。
常見問題
Q1:是否要將保險納入年度財務檢視流程?
A:當然要。保險不只是一次性決策,而應納入每年財務盤點。建議每年定期檢視保單內容、保障缺口與保費支出,並與年度預算、風險變化(如健康狀況、家庭責任)同步調整,確保保障始終貼合現況。
Q2:如何運用「保費現金流模擬」提升投保效率?
A:建立保費支出模型,模擬未來5~10年內的現金流變化,評估不同保單繳費方式(年繳、月繳、躉繳)對財務的影響。這有助於選擇最適合的繳費節奏,避免因保費壓力影響其他財務目標。
Q3:保險是否能與家庭資產配置策略整合?
A:可以。保險可視為家庭資產配置中的「防禦型資產」,與投資型商品(如基金、股票)形成互補。透過合理配置保障型與儲蓄型保單,可在風險轉移與資產累積間取得平衡,提升整體財務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