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炎不是件壞事,但發炎失控卻是個大問題。發炎是人體免疫系統進行自我防衛的一種機制,當人體受到外傷或細菌、病毒的侵襲,或是體內產生了疾病、異常,就可能引發發炎反應。發炎是免疫細胞戰鬥的過程,隨之而來的是組織的修復,因此有效率的發炎對身體來說並不是壞事。但可怕的是一發炎就不停止或失控;在新冠疫情期間,最嚴重的失控就是因「免疫細胞風暴」致死的案例,因此,與發炎共存,是一門值得了解的保健功課。
發炎指數是什麼?
檢測發炎的指標有很多,主要原理是針對某些發炎物質做檢測之後,取得數值,醫師會參考結果來對疾病下診斷。因為發炎物質的種類很多,各種發炎指標也有其各自常用的領域,以下介紹幾種普遍常見的檢驗指標(註1)。
1.CRP(C-Reactive Protein)C-反應蛋白
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是肝臟生成的一種蛋白質,在體內組織出現損傷時,舉凡外傷、局部缺血、燒傷、各種發炎與感染,生成量會迅速上升,狀況緩解後,生成量會快速下降。CRP最常應用的領域是心臟病、心血管疾病,以及類風濕關節炎,也經常被醫師用來做前後藥物治療的對照,例如:病人服用的抗發炎藥物是否具有效果,如果CRP確實降到合理數值,表示藥物適合當時病況。CRP的數值在10mg/dl以下為陰性,通常CRP越高,表示疾病嚴重程度越高,如果CRP數值為陰性內,也不代表一定沒有發生疾病,仍需由醫師判定確認。
2.hs-CRP(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高敏度C-反應蛋白
另一種C反應蛋白檢測,差別在於hs-CRP可以檢測出CRP無法驗出的較低濃度,也就是敏感度更高,連較低的濃度都能檢驗出來,尤其是CRP呈現陰性時,懷疑有其他慢性發炎的因子,就可以用hs-CRP做進一步追蹤;hs-CRP也常用於心血管疾病的追蹤監測,數值在1mg/dl以下都屬於低風險範圍。
3.ESR(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紅血球沉降速率
紅血球沉降速率是指人體開始發炎24小時之後,會開始分泌纖維蛋白原,會與紅血球黏在一起,致使紅血球沉降速度變快,可以藉此原理檢驗發炎程度,由於ESR容易操作、費用又不高,常用來檢驗急、慢性發炎的一種檢驗,常用於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肺結核、多發性骨癌、白血病等。若以50歲為分界,50歲以下男性正常值<15 mm/hour、女性<20 mm/hour 20以下;50歲以上,男性正常值<20 mm/hour、女性為<30 mm/hour以下(註1、註2)。
發炎指數過高怎麼辦?
不論醫師是採用哪一種發炎指標,數值過高絕對不是好事,若發現某種發炎指數過高之後,必須要找到發炎的背後原因,而且持續追蹤。發炎有分急性與慢性,前者像是失控的免疫風暴,後者像是長年無法痊癒的過敏疾病等,若有持續不斷的急、慢性發炎存在時,需積極就醫,找出發炎的根源問題所在及治療,只有解除根源問題,才能不讓發炎的身體持續惡化。
目前研究有不少病症與持續慢性發炎有關,例如:過敏、失智症、癌症、心血管疾病、慢性疲勞、肥胖、三高等。通常在急性發炎時,會有明顯紅腫熱痛現象,這是一種警示,民眾通常會積極就醫,緩解發炎的不舒服。但如果是慢性發炎,有可能因其症狀不嚴重而忽略積極治療,直到又引發其他疾病時,因病情的複雜性偏高,會加重醫治的困難度。如果懷疑身體有長期慢性發炎症狀,可以檢驗發炎指數,一旦指數過高,必須積極找出發炎病因及治療。
遠離發炎的生活好習慣
根據劉博仁醫師《減重後,這些疾病都消失了》一書,以下症狀如果有三個以上,可以確定身體已經發炎了,如果超過五項,建議就醫(註3)。
發炎自我診斷評估表
有 | 症狀、疾病或不良習慣 |
各種關節痛 | |
肌肉痠痛 | |
偏頭痛 | |
下背痛 | |
經常性腹絞痛 | |
經常性腹瀉 | |
肥胖(BMI>24) | |
異位性皮膚炎 | |
氣喘 | |
經常感冒 | |
鼻過敏或鼻竇炎 | |
工業環境接觸化工原料、有機溶劑、粉塵、油煙、二手煙 | |
嚴重打呼或中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 | |
糖尿病 | |
肝炎 | |
腎臟炎 | |
心臟病 | |
慢性疲勞 | |
長期熬夜 | |
吸菸 | |
喝酒(一週>3次) | |
胃食道逆流 | |
陰道白帶 | |
不明原因全身性水腫 | |
慢性泌尿系統感染 | |
久坐或是很少運動(一週<3次) |
資料來源:博仁醫師著作《減重後,這些疾病都消失了》
遠離慢性發炎、減少氧化壓力,最簡單的做法是養成生活好習慣,所謂遠離發炎有抗發炎及抗氧化兩個層面,抗發炎是指中斷身體發炎機轉路徑,不讓發炎持續發生;抗氧化是指清除自由基,讓體內的氧化壓力減小,兩者都可以透過生活好習慣控制或根治發炎。
生活好習慣包含飲食、運動及生活作息。飲食方面,需適量補充含有抗發炎、抗氧化營養素的食物,例如:含有omega-3脂肪酸的魚油;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苦茶油、芥花油、橄欖油;含有omega-6脂肪酸的月見草油、琉璃苣油;含有各式植化素(薑黃素、多酚、花青素等)、維生素D3、維生素C的彩虹蔬果(低度甜味為宜)(註3)。
此外強度、種類適當且規律的運動,例如:伸展運動、健走、慢跑、跳舞、騎自行車等,也有助於改善發炎,至於足夠的睡眠、規律生活作息、參與社會公益等良好習慣,能讓身心愉悅,有助降低壓力,減輕發炎帶來的不適感,如果短期之內未能調整至理想狀態,可以先行補足抗發炎營養素,不讓發炎持續惡化。
發炎指數是透過檢驗數值窺見體內發炎程度的第一道敲門磚,由於體內血液、尿液的組成是分秒變動,所以發炎指數的檢驗也會持續變動,會隨病況做多次追蹤。不過數字只是一種參考,更重要的是迅速找出身體根源問題,並積極治療,將纏綿難癒、持續發炎的病症根除,才能避免小病拖延成大病的惡果。
預防疾病除了透過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之外,轉嫁風險與建構保障也非常重要,因此也別忘了為自己置辦一份保障型保險,如醫療險及癌症險,為人生風險做好充足準備。現在就立即查看詳細內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