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險全面解析,一篇弄懂癌症險推薦與防癌險規劃|安達人壽
安達人壽 LOGO

癌症險全面解析,一篇弄懂癌症險推薦與防癌險規劃

癌症險全面解析,一篇弄懂癌症險推薦與防癌規劃

為什麼癌症保險越來越重要?根據衛福部統計數字,在112年癌症死亡的人數達到5萬3,126人,占當年死亡人數的25.8%(註1),表示在死亡人口中每4人就有1人死於癌症,而癌症居於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已持續42年之久(註2),癌症的嚴重性已不容忽視。本篇就來與各位介紹癌症險是什麼,以及不同的癌症險推薦與保費規劃,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癌症險是什麼?推薦投保嗎?

什麼是癌症險?其又稱防癌險,是當被保險人罹患癌症時,可用以轉嫁醫療負擔的保險種類。隨著醫療技術進步,癌症已非無法醫治,只要及早發現治療,便有機會康復痊癒。但治療癌症的時間較長,日後也須持續追蹤與回診,其藥物、住院、手術等費用也都是不小的負擔。龐大的醫療開銷總是將人壓得喘不過氣,此時若有癌症險的保障,便能藉由保險給付緩減經濟的衝擊,避免經濟負擔帶來的身心困擾,讓患者有更完整的保障能安心治療。此外,現代人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長,罹癌的風險也會隨著歲數增長日益增加,防癌險自然越來越受到重視,這也是癌症險在近年受到大力推薦的主要原因。

癌症治療費用高昂,癌症險保障不能少

治療癌症究竟需要花多少錢?衛福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的統計,2023年國民因罹患癌症(惡性腫瘤)前往就醫人數高達88萬人,光是藥費的健保支出總額就直逼554億元、治療費用總額更是來到兆元以上,平均每人醫治癌症的健保給付費用(含藥費)推估為22萬元。而根據罹患的癌症種類不同治療費用可能還會更高,如俗稱血癌的白血病,平均醫療花費估算為70萬左右(註3),上述的數字仍僅是健保支出金額,若是採用自費藥物或是療程,費用可能還會高達100-200萬元不等,這些醫療開銷對許多家庭來說都是個沉重的負擔。如下方案例:

W先生在52歲時不幸診斷出大腸癌第三期,從診斷到治療完畢共耗時約三年時間,醫療費用總共花了約200萬元左右。幸好W先生在太太的堅持下,於50歲時先行投保終身防癌險,才能在罹癌後獲得100萬元的理賠給付,以及治療期間每月1萬的照護金,大幅緩解治療癌症所帶來的經濟衝擊,也能讓W先生安心休養、專心治療,無後顧之憂。

這個案例道出癌症在治療過程中所產生的龐大開銷,也凸顯了癌症險的重要性。有了癌症險的經濟援助,不但減少患者家庭的經濟壓力,還讓患者可更專注在治療和康復。

既然防癌險如此重要,那在投保時有什麼注意事項嗎?目前防癌險依保障期間不同,大致可分作「終身型防癌險」與「定期型防癌險」兩種。

癌症險怎麼選?終身型或是定期型?

終身型與定期型防癌險最顯著的不同,在於保障的時間範圍不同。終身型防癌險是在一定期間內(通常為10年或20年不等)完整繳納保費後,便能享有癌症終身保障,因此終身型防癌險在相同保額下保費通常較高,適合預算較寬裕的族群。

定期型癌症險便是提供一定期間的防癌保障,如一年期防癌險就是繳納一年保費,獲得一年保障的類型,保費會依照年齡變動。其優勢在於保障內容調整彈性較大,且在相同保額下保費較低,不過與其他定期保險一樣,可能會面臨續保問題,選擇時可思考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定期型比較推薦有預算考量者,或是需要於特定期間進行癌症風險控管的人們。以下簡單比較兩者的不同,讓大家能更清楚明白其中差異:

癌症保險種類

終身型防癌險

定期型防癌險

繳費期間

需繳納一定年期,通常為10年、20年不等

繳納保費的年期多元,有1年期、10年期、20年期等等

保障期間

享有終身保障

依保單不同享有特定年期的保障

繳費及保費計算方式

  • 無續保問題,保費採平準費率
  • 繳納完畢,享有終身保障
  • 相同保額下通常保費較高
  • 繳費期間通常是一段較長的期間
  • 相同保額下,通常保費較低
  • 保障期間彈性選擇,可依需求調整
  • 可能有續保問題
  • 一年期保費採自然費率

推薦投保族群

預算較為充足,想要保障較長的族群

預算較有限制,或需對特定期間加強防癌保障的族群

 

防癌險除了考慮終身型和定期型之外,還需要留意下述幾個面向,以確保能夠獲得最合適的保障喔!

  • 保險公司的商譽與信用

選擇防癌險時除了多方比較之外,還須評估保險公司的商譽信用與財務狀況是否優良、穩健,才能提供可信任的保險保障,確保在需要申請理賠時保險公司能夠遵循保險合約並如期支付理賠金。

  • 防癌險的保障範圍

每張防癌險保單的保障範圍都不盡相同,會依據產品設計、保費、保險期間等因素而調整,因此在購買前需要仔細比較,需特別注意防癌險保單所保障的癌症種類、對癌症的定義等字句,有些保單可能會針對不同類型的癌症是否納入保障範圍而存有不同的解釋。此外,保障範圍是否包含初次確診、住院、手術、化學治療等項目,對於保單中門診與醫院治療等相關名詞釋義也須詢問清楚,才能確保防癌險提供的保障符合自身需求。

  • 防癌險理賠條款與免責規定

選擇防癌險時需要仔細了解理賠的條件和流程,才能在需要時能夠順利獲得理賠,而不同保險產品的理賠條件可能有所不同,所以了解在發生哪些情況下可以進行理賠申請,並準備好理賠所需的證明文件。此外,也要注意保單條款中是否有除外責任的約定,多加了解保單條款的約定,避免提出理賠時發生不必要的爭議。

  • 防癌險的保費與理賠金額

防癌險的主要目的是在於分散罹癌時的後續風險、緩解財務的衝擊,然而過高的保費可能會對經濟帶來負擔,失去保險的最初目的;但過低的保費卻又可能導致保障範圍與理賠金額的不足,同樣無法達到防癌險的效益。因此,需要考量自身經濟狀況與需求,在保費與保險保障間達到平衡,選出最合適的方案。

延伸閱讀:防癌險終身與定期差在哪?該怎麼買呢?

了解癌症保險理賠範圍與除外責任

癌症險主要是為罹患癌症的患者提供經濟保障,不過不同防癌險商品其理賠範圍與除外責任都會根據保險條款而有所差異,就如同方才前文提及的揀選條件,進一步了解癌症險有無涵蓋癌症併發症的治療以及除外責任條款,可作為選擇和使用防癌險時的評估依據,以下整理幾點注意事項提供給各位參考(註4)。

1.癌症併發症的理賠範圍

  • 癌症手術後的感染

癌症險保單根據理賠範圍大多可分為「針對癌症及其治療」以及「涵蓋癌症併發症與治療」,後者可能涵蓋癌症手術後併發症治療,如手術後的感染、出血等情況。不過需要特別留意其理賠成立與否,通常會根據診斷確認這些併發症與癌症的直接關聯。

  • 癌症化療藥物或放射性療程引起的副作用

所投保的防癌險是否將癌症治療衍生的副作用納入併發症中,如化療引起的噁心、嘔吐、免疫系統衰退等。若可證明因癌症治療導致,且屬於治療過程中的必要醫療行為,通常可依據保單條款進行理賠。

2.因癌症引發的精神疾病理賠

此項目多較具有爭議性,因癌症病患可能在診斷或治療過程引發焦慮、抑鬱等精神疾病,而部分防癌險會涵蓋與癌症直接相關的心理諮詢和治療費用,但通常會需由專業醫師進行鑑定,證明患者精神疾病與癌症的因果關係,且須所投保防癌險有將其納入理賠範圍,才可進行理賠申請。

然而,需特別注意的是防癌險是否有針對特定的精神疾病採取除外責任,例如思覺失調症等嚴重精神疾病,其致病原因可能較為複雜,在鑑定上較難認定與癌症有絕對因果關係,可能就會納入除外條款而成為非理賠項目。

3.防癌險常見的除外責任項目

  • 過往病史與已在病史:若投保人在投保防癌險前已被診斷為癌症或有相關症狀,該疾病將被列為除外責任,可不進行理賠。
  • 非癌症相關的併發症:若併發症無法判定為直接因癌症或其治療引發,如非相關感染或慢性疾病,則保險公司得以拒絕理賠。
  • 自傷或違法行為:若癌症病患因自我傷害或違法行為導致併發症或精神問題,這些可能會被保險公司明確列為除外責任,不納入理賠範圍內。

以上條款與除外責任會界定癌症險的保障範圍,建議在購買前一定要詳細閱讀合約內容,了解理賠條件與可能的除外責任喔!

一次給付型與療程型防癌險有什麼不同?

「一次給付型」與「療程型」防癌險給付方式最大的不同,在於理賠的根據與給付時期不同,一次給付型是當被保險人在保障期間不幸罹患癌症,根據醫生診斷證明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申請通過後保險公司將依據保單內容一次性給付保險金,供被保險人自行運用於後續的醫療行為,屬於醫療前期給付的癌險類型。

療程型給付防癌險著重被保險人因癌症所產生的醫療行為費用,如住院、化療、手術等等,在一定限額內提供實支實付的保險給付。被保險人需先自行負擔醫療費用,等備妥相關費用收據與理賠文件後再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為醫療中後期所使用之保險金。目前市面上也有將一次給付型與療程型給付方式進行二合一的防癌險種,提供被保險人更多元的保障。

下表為一次給付型與療程型防癌險的保障項目,供各位參考:

防癌險保障項目

一次給付型

療程型(實支實付)

診斷確認理賠

依據癌症種類、嚴重程度進行一次性理賠

通常不含此項

住院費用

-

依據住院天數理賠

手術費用

-

依據手術類型理賠

化學治療/放射性治療

-

依實際治療次數理賠

標靶藥物費用

依藥物種類理賠-

依藥物種類理賠

適合族群

傾向獲得可彈性運用資金的族群

傾向可長期獲得醫療費用補助的族群

*表格說明僅供參考,實際保障項目及理賠條件須依保單契約內容而定

癌症險關鍵:一單位多少錢?怎麼計算?

了解癌症險的種類與給付方式後,想必大家都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了,但防癌險的「單位數」卻是許多人會忽略的關鍵之一。什麼是防癌險單位數?不論是終身型或是定期型防癌險都是以保額的單位數去計算,單位數也與理賠金額有關,計算方式每家保險公司各不相同,如某保險公司推出1單位10萬保額、年保費5000元、每單位理賠2000元的A保險,若是購買10單位的A防癌險,即是有100萬保額,每年需繳納5萬元保費,罹癌時便可根據理賠單位進行給付。如投保1單位的A防癌險,依保單條款約定,保戶經診斷為「癌症初期」時,可給付2單位理賠金,按照每單位給付2000元推算,購買10單位便可獲得4萬元的理賠金,以此類推。所以在購買防癌險要特別留意保障額度如何計算,並根據個人預算進行規劃,在可負擔的保費支出下獲得最佳保障。(註5)

保費除了根據1單位金額而有所差異外,不同年齡層與保障金額也會影響年保費的高低

隨著年齡增長,罹患癌症的風險會相對較高。而想要有較高的保障額度,單位保費自然也會隨之增加,不過保險公司可能會依據產品結構和折扣策略進行調整。

防癌險理賠如何申請?

如果不幸罹患癌症需要申請保險理賠,第一要在確診後儘速通知負責的保險業務人員或保險公司,並準備理賠所需文件,這些文件通常包括理賠申請書、診斷證明書、病理報告等,若是療程型保險,可能還需住院或手術證明和醫療費用收據等文件。把這些文件送交保險公司後便會進入審核程序,當審核通過後,保險公司就會進行理賠給付。

而在申請理賠時,要先確保所有文件齊全且資訊正確,避免因為文件不全或資料錯誤而延誤理賠進度。再來要了解保單的理賠條款和限制規則,確認申請的理賠項目符合保單規定。最後,一定要保留所有醫療費用的原始收據和相關證明,若審核過程中需要補充說明,可作為必要的佐證資料。

綜合以上說明,各位在選擇合適的防癌險時,要考慮單位數、自身健康狀況外,續保問題也需思考,進一步考量續保年齡與浮動保費等問題,決定是投保終身型或是定期型防癌險;再者,若是不幸罹癌,需要一次性給付型的理賠金進行彈性運用,或是療程型的定額給付較為理想?一層一層推演下來,便能逐步釐清最適合自己的防癌險規劃。

得過癌症後,還可再投保壽險與醫療險嗎?

對於曾經罹患癌症的民眾想要在投保壽險或醫療險,保險公司在核保過程中可能會需考量較多條件,限制也會稍加嚴格,而這些限制主要依據:

  1. 癌症種類的風險高低,常見的高風險癌症如肺癌、肝癌等,核保條件可能會更加嚴格。
  2. 癌症治癒時所處階段,如早期癌症(像是第一期或原位癌)在成功治療後,通過核保的機會相對於晚期癌症(如第三、第四期)來的較高。
  3. 保險公司可能會要求要保人在癌症治療完成後,必須經過3至5年不等的觀察期,並且期間內無復發記錄,才有機會申請投保。
  4. 癌症病史者的其他健康狀況,如是否有心血管疾病或代謝疾病,也會影響核保結果。

若有癌症病史進行醫療險等保險投保,可能會遇到以下核保結果:

  • 加費承保:保險公司可能會要求支付更高的保費,以平衡較高的風險。
  • 加入除外條款:會針對曾患癌症的特定部位或相關疾病等增列除外條款,若未來該部位或癌症相關疾病復發,將不在理賠範圍內。
  • 拒保:保險公司在評估要保人身體狀況後,認為超出其可承受範圍,則可能直接拒絕承保。

為了能提升癌症病史者的保險權益,我們可以挑選專門針對癌症後續療程的癌症險或重大疾病險。以及諮詢保險專員的建議,並根據自身情況尋找合適的保險產品和保險公司。最重要的是需定期檢視健康資訊,若已康復多年且無其他併發症,可向保險公司提交最新的健康檢查資料,都有助於提高承保的機會。

給癌症病史者的3點保險規劃建議

曾經罹患癌症者在未來的保險規劃需特別留意,因為癌症病史可能影響最後核保結果和保費金額,所以本篇提供以下3點規劃建議,幫助癌症病史者計畫出更完善的保險策略:

1.小額終老保險作為基本保障

對有癌症病史的民眾而言,投保大型壽險可能相對困難,因此可以選擇保費較低的小額終老保險,提供基本的身故保障,以保障家人未來的生活費用或喪葬支出。加上小額終老保險的保費固定不變,對於已康復但核保條件受限的癌症病史朋友,會是一個相對穩定的選擇。

2.評估定期型或終身型癌症險

定期型癌症險:若癌症已康復多年,保險公司可能接受投保定期型癌症險,這種保險費率較低,適合暫時的保障需求。

終身型癌症險:若希望有更長期的保障,可以考慮終身型癌症險,雖然保費較高,但能提供終生保障,但仍須以最終核保結果為主。

3.搭配重大疾病險或醫療險

癌症險通常只針對癌症治療提供理賠,面對其他疾病時可能有所不足,而重大疾病險可涵蓋其他重大疾病,如心臟病或中風,提供更全面的保障。並靈活搭配醫療險,用以支付住院、手術及其他治療費用,尤其是針對癌症併發症的相關治療費用,藉以彌補癌症險無法顧及之處。

藉由以上規劃建議,希望能夠幫助癌症病史者在能承受保費負擔的前提下,為自己建立完善的保險保障策略,確保未來的健康風險能夠得到妥善應對,也能緩解醫療過程的經濟負擔。

不知道要保什麼?

來看我們推薦給您的組合


諮詢 Icon

立即免費專業諮詢

中文姓名

手機

選擇我有興趣的險種

點選<請與我聯絡>則表示已閱讀並同意個資條款及送出資料

請與我聯絡

分享至
訂閱健康新知

訂閱健康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