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品味

高蛋白質蔬菜哪個強?一張表讓你知道,原來馬鈴薯含量也很高!

瀏覽次數:0次
字體大小
高蛋白質蔬菜哪個強?一張表讓你知道,原來馬鈴薯含量也很高!

你是不是也以為「蔬菜蛋白質含量很少」,吃了根本補不了身體需要?其實不然!有些高蛋白蔬菜的營養價值一點也不輸肉類或豆製品,像是毛豆、菠菜、花椰菜,甚至連大家常見的馬鈴薯蛋白質含量也意外地高,讓不少人驚訝。為了讓大家一眼就看懂,本文特別整理了蔬菜蛋白質含量表,把常見的高蛋白蔬菜一次比較,讓你知道哪些蔬菜真的值得你天天放上餐桌!

高蛋白蔬菜有哪些?蛋白質含量表完整公開!

在日常飲食中,我們常想到蛋白質來源就是雞胸肉、牛排或魚類,但事實上許多蔬菜同樣含有不容忽視的蛋白質。所謂的「高蛋白質蔬菜」,不一定是蛋白質含量超高,而是具有營養素密度的優勢。也就是說,在同樣熱量下,這些蔬菜除了能補充蛋白質,還能同時提供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與抗氧化物。

相較於紅肉這類動物性蛋白質,植物性蛋白質幾乎不含膽固醇,飽和脂肪比例也更低,故對心血管健康更友善,還能降低心臟病與慢性疾病風險。這也是為什麼素食者、健身族,甚至一般想減脂的人,都應該多吃高蛋白蔬菜的原因。

常見高蛋白蔬菜營養價值比較表

這邊整理出幾種常見的高蛋白蔬菜,包含:毛豆、菠菜、花椰菜、馬鈴薯等,並列出其蛋白質含量與其他營養素,單位均以每100克可食部分計算:

蔬菜名稱

蛋白質含量(克)

熱量(大卡)

膳食纖維(克)

鉀(毫克)

毛豆

約12

約125

約5

菠菜(煮熟)

約5

綠花椰菜(生)

約3

馬鈴薯

約2.05–2.6

約77~80

約1.3~2.1

約425

豌豆

約8

綠蘆筍

約2

玉米

約5

香菇

約3

抱子甘藍

約4

地瓜

約4

註:數據可能因品種、烹調方式或數據庫來源而有所差異,表格僅供參考。

從數據看高蛋白蔬菜的差異

透過上述表格可以發現,豆類(毛豆、豌豆) 的蛋白質含量確實明顯高於其他葉菜類與根莖類,例如:毛豆每100克可提供約12克蛋白質,是名副其實的高蛋白蔬菜。相對之下,馬鈴薯蛋白質 雖然僅有約2.05~2.6克,看起來數值不算高,但因為馬鈴薯經常作為主食,攝取份量往往超過100克,實際上累積的蛋白質貢獻並不容忽視。

如何看待蛋白質密度與飲食份量?

如果單純用「蛋白質密度」來比較,確實毛豆、豌豆會贏過馬鈴薯、花椰菜或菠菜。但在日常飲食中,實際攝取的份量才是關鍵,例如:

  • 毛豆:適合當小零嘴或餐桌上的高蛋白小菜。
  • 馬鈴薯:作為主食,能靠較大的份量累積蛋白質總量。
  • 菠菜、花椰菜:雖然蛋白質不算特別高,但富含維生素、礦物質與抗氧化物,能補足其他營養空缺。

故將高蛋白蔬菜納入飲食規劃時,不應只看單一數據,而是要同時考量「蛋白質密度」與「實際攝取份量」,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其高蛋白質的營養價值!

高蛋白質蔬菜能幫助增肌減脂?

增肌|蛋白質是肌肉的建材

增肌與減脂雖然是2種不同的目標,但蛋白質在這兩個過程中都不可或缺。增肌需要「熱量盈餘」,而蛋白質則是肌肉纖維修復與生長的基礎建材。建議每日每公斤體重攝取約1.6克蛋白質,才能最大化肌肉合成效率。對健身族來說,將高蛋白蔬菜納入日常飲食,不僅能補充蛋白質,也能提供維生素與礦物質,加速訓練後的修復與恢復。

減脂|保護肌肉、提升代謝

在減脂階段,身體處於「熱量赤字」時,往往會分解肌肉作為能量。若蛋白質攝取不足,容易出現「體重下降但肌肉流失」的情況。高蛋白蔬菜能有效補充蛋白質、保留肌肉量,維持基礎代謝率。同時,這些蔬菜還具有高膳食纖維與低升糖指數(GI值)的雙重優勢,既能延長飽足感、減少飢餓感,又能穩定血糖,避免脂肪囤積。

高蛋白蔬菜的協同效應

高蛋白蔬菜的價值並不僅限於「提供蛋白質」。對增肌者來說,這些蔬菜中所含的抗氧化物與微量營養素,可以緩解運動後的發炎反應,優化肌肉合成環境。對減脂者來說,像馬鈴薯這類食材,在煮熟冷卻後會產生抗性澱粉,熱量低卻能強化飽足感,成為體重管理的理想碳水來源。如果只把高蛋白蔬菜當成「肉類替代品」,其實是小看了它們的真正價值:

  • 蛋白質 → 幫助合成肌肉
  • 膳食纖維 → 協助控制熱量與增加飽足感
  • 微量營養素 → 確保身體能在最佳狀態下消耗能量

馬鈴薯蛋白質高嗎?如何挑選與保存?

你可能以為馬鈴薯不健康,因為它常以薯條、洋芋片等高油炸形式出現在餐桌上,但這其實是對它的一大誤解。馬鈴薯本身其實是營養豐富的高蛋白蔬菜之一,每100克的熱量僅約77大卡,比同樣重量的白飯或麵條都來得低,是優質碳水來源。除了蛋白質外,馬鈴薯還富含鉀、維生素C、膳食纖維與鐵質。特別是連皮食用時,可攝取超過九成的鐵質與豐富的維生素C與B群,是許多健身者與減脂族群的秘密武器。

馬鈴薯蛋白質含量介紹

每100克的馬鈴薯蛋白質約為2.6克,雖然密度低於毛豆或豌豆這類高蛋白蔬菜,但別忘了:

  • 馬鈴薯常作為主食,攝取量遠超過100克
  • 累積的總蛋白質攝取量也很可觀
  • 料理彈性高,能以水煮、烘烤、蒸煮等方式減少熱量攝取

因此,馬鈴薯雖然不是蛋白質密度最高的蔬菜,但卻是兼具實用性與營養價值的蛋白質來源,尤其對於控制飲食的人來說,是能兼顧飽足感與低負擔,是控制體重的理想選項!

馬鈴薯的挑選與保存技巧

✅ 挑選技巧:要選到品質佳、營養價值高的馬鈴薯,掌握以下四項原則,就能挑到品質優良的馬鈴薯:

外觀乾淨無斑點

表皮應該乾燥、光滑,顏色一致,避免選擇表皮濕黏、有黑斑或綠色變色的馬鈴薯

結實飽滿不發芽

用手輕壓應有一定硬度,太軟或開始出芽的代表新鮮度下降。若只是少量小芽,可在烹煮前去除,但避免吃到發綠部位,以免攝取過多茄鹼(天然毒素)

形狀完整、無裂縫

表皮若有開口或傷痕,容易藏汙納垢或發霉,不建議購買

依料理選種類

黃肉馬鈴薯(如金黃馬鈴薯)適合泥狀料理;白肉馬鈴薯(如荷蘭種)適合燉煮,料理更分明

✅ 保存方法:馬鈴薯看似耐放,但保存不當其實很容易發芽或變質。以下是延長保存與保留營養的實用建議:

避免冰箱冷藏

冷藏溫度過低會讓馬鈴薯內部的澱粉轉化成糖,不只口感變甜、營養流失,煮熟後也容易產生黑斑,影響美觀與風味

最佳保存環境

建議存放於 常溫、陰涼、通風、避光 的地方,例如廚房角落、紙袋中或透氣籃子裡

避免與洋蔥混放

洋蔥釋放的氣體會促進馬鈴薯發芽,建議分開存放

延長保存時間

先將馬鈴薯水煮至八分熟,瀝乾冷卻後切塊分裝冷凍保存,使用時只需加熱即可,不僅省時,也保留大部分營養

高蛋白蔬菜怎麼搭配吃才營養?飲食注意事項看這邊!

將高蛋白質蔬菜融入日常飲食,絕不只是當成單一道配菜這麼簡單!正確搭配其他食材,才能真正發揮其價值。

黃金比例怎麼吃?高蛋白蔬菜這樣入餐最剛好!

最簡單上手的方法就是運用「211餐盤比例法」:

  • 1/2 餐盤: 高纖蔬菜(可多選高蛋白蔬菜)
  • 1/4 餐盤: 優質蛋白質(瘦肉、豆製品、蛋、魚)
  • 1/4 餐盤: 全穀雜糧或根莖類(糙米、藜麥、地瓜等)

這樣搭配,不但營養均衡,還能提高飽足感、穩定血糖,對於增肌、減脂或控制血糖的族群都十分有幫助。

高蛋白蔬菜這樣搭配,實用又好吃!

✅ 搭配動物性蛋白質

  • 烤雞胸+蔬菜沙拉:加入菠菜、綠花椰菜、蘆筍,補足蛋白與膳食纖維
  • 蒸魚+高纖蔬菜盤:魚片與綠花椰菜、抱子甘藍一同清蒸,低脂高蛋白

✅ 搭配全穀雜糧

  • 花椰菜炒飯:用碎花椰菜取代白飯,加豌豆、毛豆、炒蛋,低GI又高蛋白
  • 藜麥蔬菜碗:藜麥+豌豆+鷹嘴豆+菠菜,灑點堅果或起司更升級

✅ 植物性完美組合

  • 黑豆+糙米飯:達到完整胺基酸組合
  • 鷹嘴豆蔬菜咖哩:搭配花椰菜、菠菜、紅蘿蔔等,風味十足又營養滿分

高蛋白蔬菜飲食注意事項與禁忌

並非所有高蛋白蔬菜都可以無限制地攝取,以下是常見高蛋白蔬菜的食用注意事項,吃對了才不會反效果:

蔬菜名稱

飲食注意事項

建議處理方式

菠菜

含草酸,可能抑制鈣質吸收

燙過後再炒,去除草酸並保留營養

紅莧菜

鐵質吸收易受植酸干擾

搭配維生素C食物如奇異果、芭樂一起吃

綠蘆筍

普林含量較高

痛風患者限量食用,焯水後再料理較佳

馬鈴薯

澱粉高但營養好

可選擇蒸煮冷卻製成抗性澱粉,增加飽足又降GI

當你開始善用高蛋白質蔬菜搭配飲食,不僅能提升蛋白質攝取的多元性,還能有效平衡餐盤營養。無論是透過馬鈴薯蛋白質補充能量,還是參考蔬菜蛋白質含量表挑選最適合的食材,高蛋白蔬菜都不該只是配角,而是你飲食計畫中的重要主角。記得根據個人需求與料理習慣靈活調整,才能真正發揮高蛋白質蔬菜在健康、體態與營養上的最大效益喔!

延伸閱讀:

分享至


我適合哪些保險呢?

提供您全方位保險建議

預約專人諮詢
請輸入姓名
請輸入正確手機格式
請選擇險種

點選<請與我聯絡>則表示已閱讀個資條款隱私權聲明並且同意送出資料,同意我的個人資料將提供予安達人壽在行銷等特定目的內蒐集處理及利用

一分鐘 獲得全方位保險建議